对话现代电梯全球CEO 张炳宇先生
—— 现代电梯的国际化 ——
ELEVATOR:您能否介绍一下现代电梯目前全球发展状况?除了韩国,现代电梯在哪些区域有上佳表现?
张炳宇:自1984年成立至今,现代电梯在韩国本土市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目前,保持着在韩国市场第一的行业地位。
作为一个国际化公司,现代电梯向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着产品和服务。而随着南美、中国以及其它新兴市场的快速成长,现代电梯的战略布局开始拓宽,除了中国市场,现代电梯在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土耳其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也快速的成长。在过去的5年间,现代电梯在巴西和东南亚地区成立了3个法人机构,土耳其的合资法人机构正在推进中。这些行动,为我们的海外事业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由此,海外业务营业收入由2011年的1.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6亿美元,以年均16.1%的速度稳健增长。
ELEVATOR:现代电梯之所以在全球特别是韩国本土市场取得骄人的成就,您觉得主要得益于什么?
张炳宇:起步较晚的现代电梯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电梯企业TOP10。韩国现代的创始人郑周永会长曾说过“尝试过吗”,我想,正是凭借我们坚韧的精神和强大的进取心,创造从无到有的企业文化,才实现了如此成就。而这些,正是现代电梯最大的核心价值观和竞争力。
具体到如何赢得客户的信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安全可靠的高品质产品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拥有一流的、符合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技术团队至关重要;第三,庞大的安全团队,以及通过庞大规模的维保站点提供全天候快速响应的售后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设计产品时,不仅注重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高可靠性,同时,我们更注重从乘客的角度去设计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乘客的乘梯体验。此外,现代电梯产品从研发设计源头到安装维保服务都执行严格的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生产及品质管控,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从而赢得客户的好评和信赖。
ELEVATOR:在全球市场,现代电梯锻造了哪些经典案例?
张炳宇:在现代电梯高205m的电梯试验塔(峨山塔)里,安装并运行了18m/s超高速电梯,这本身就缔造了一个经典工程。峨山塔是确保我们能够研发各种特殊电梯、超高速电梯的技术保证。此外,在建设和安装这一超高速电梯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也为现代电梯的工程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
拥有韩国国内最高速度的BIFC(釜山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投入使用,现代电梯10m/s超高速电梯应用其中;此外,现代电梯为LG
U+项目提供了韩国国内最早的双轿厢电梯。在海外市场,现代电梯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地铁提供了252台公共交通型自动扶梯……在这些项目中,现代电梯的产品、工程以及服务都赢得了客户的好评,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已经建立的优势和经验,为全球更多超高速电梯和大型建筑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

ELEVATOR:作为一个全球化企业,现代电梯是如何铺设差异化战略的?
张炳宇:简单来说,我们的全球化战略中明确了“选择和集中”的策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在进行阶段性事业探索之后的3~4年,我们通常会对未来战略做出关键性的决策。
我认为,现代电梯未来要想跻身全球龙头电梯企业之列,技术实力、产品品质以及适合不同市场的合理价格是决定性因素。
ELEVATOR:现代电梯2016年发布的全球化战略有怎样的规划?与之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张炳宇:为了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2016年,现代电梯发布了《全球本土化战略》,树立2020年达到“后起企业领导者”地位,并力争2030年进入“龙头企业”行列的目标,实现年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的“全球高端品牌”的战略目标。
我们构筑的全球化战略是“Glocalization”,也就是全球化和本土化是同时构建的。在这个战略规划中,我们不强调单纯的增加海外法人机构的数量和产品出口的数量,而是希望建立全球不同市场需求下的本土化经营。
首先,要充分了解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特别是产品需求特征,加强现代电梯产品和客户需求的契合度;其次,给客户提供产品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比如是否需要进口产品,成本有无竞争力等问题;第三,强化运营人才的本土化。
以这三点为前提,根据全球不同市场的重要性、规模和特征,现代电梯制定不同的市场目标,并建立具体的GTM(Go To Market)战略。
ELEVATOR:中国在现代电梯发展历程中的角色变化是怎样的?
张炳宇:在中国的事业没有如愿的看到成果,我们要反省执行上的错误,并且要确立新的战略。其中,值得我们反省的地方是:首先,过去更多的是关注中国市场的生产价值而非市场价值,只把中国市场作为生产基地。由于没有精准的战略定位,因此来自现代电梯全球的优质产品供应链和价格体系在中国市场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其次,过去现代电梯在中国的运营主要以韩国人为执行中心,由于文化、语言等障碍,无法及时、精准的把握中国客户的需求。
我们希望以这样的深刻反省为基础,重新定义中国市场为现代电梯全球的“第二市场”,建立以优秀的本土化管理人才为主的经营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任何层面的失败,我们都不允许形成辩解和容忍的文化。某种程度上说,过去在中国市场的不尽如人意的发展,反而成为现代电梯自我觉醒并推动全球本土化战略的最大催化剂。[Part
2 - END]
*原文刊载于《电梯》杂志,2016年第7期;作者:余威
|